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龙园学校
小学部入口
在时代变化和城市空间并置的酝酿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渐发展为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不仅需要室内课室,更需要室外的教学场所,而面临着城市用地空间受限、独特的区域文化和教学环境需求多方面的问题,一所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学校该如何去塑造成型?下面校园文化建设公司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东北角鸟瞰夜景
功能空间分析
不同于的一般学校,这是一所容积率达到1.24的非常规性学校。在用地空间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布局教学空间,满足传统教学与开放式教学兼容的需求,是设计的一大挑战。
小学部教学楼中庭
项目初始,设计团队分别对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心理特点与学习压力四方面进行研究,发现充满想象力的小学生更适合多样的空间与游玩嬉戏的场所,而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初中生则喜好安静的场所、偏好利于小组讨论的独立空间或在球场上运动。
▲小学部庭院分析
通往运动场的阶梯
基于需求,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龙园学校的建筑规划呈L形布局,一方面将同质化的教学单元分区相对集中布置,在紧凑的间距下保证良好的日照、围合出性格各异的院落,院落并非直接落地,而是置于精彩纷呈的绿坡之上,以营造花园式的校园环境和充裕的活动场所。风雨操场紧邻室外运动场布置,与学校的教学区形成明确的动静分区;行政办公楼设置在入口,便于管理分流;食堂置入用地西南角,以利于物流运输,同时此处也处于深圳的主导风向的下风味,更利于气味的扩散。
社交廊
作为教学区和运动区隔断的空中社交廊,像一条“梦幻通道”贯穿校园整体空间,“金论坛”、“木舞台”、“水音室”、“火绘阁”与“土作坊”五个不同色彩的体量通过楼梯、坡道与廊道连通,同时注入平台、阶梯空间等大量多样化的交流空间,既丰富廊道的空间形态,又能降低于体育场给教学区带来的干扰。孩子们在这里漫步、玩耍、相遇、交流与讨论,使学习成为一种富有乐趣的生活方式。
社交庭院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龙园学校的主要空间布局划分为小学部教学楼、初中部教学楼、阶梯教室、廊道区、体育馆、操场、教工楼及食堂,不同的功能区通过台阶、坡道、小巷、连廊、院落相互连接,营造了一个功能互不干扰空间上又能便捷连通的互动教学空间体系。
小学院落
教学课室布置在较安静的内侧区域里,整体功能划分为地上部分和地景部分。地上部分为传统的常规教室,小学部和初中部分置于教学区的南侧和北侧,各自有单独的入口和人行流线,并将专业教室设置在小学组团与初中组团之间,方便不同年级学生的便捷到达,同时符合九年一贯制学校软硬件资源共享的理念。
公共空间
地景部分则是个性化的教学空间的集合,包括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舞蹈教室、体操室和风雨操场等。地景设计将首层的架空院落与二层的平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起伏的草坡与室外平台形成丰富有趣的公共空间系统,为各种开放与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合适的场所,让孩子们游走在地面高低起伏的绿丘花园中,在自然中学习。
初中部庭院分析
初中部的建筑形态是由两栋教学楼和多层连廊围合而成的长方体空间,建筑向外的一侧保持着学校整体的黄色呈现,面向中庭的墙面则使用简洁的白色以反射过强的太阳光,浅蓝色立柱围合成小型休闲空间和露台,多层露台、架空走廊的立体呈现连通两侧的教学楼,满足交通空间的同时放大了公共空间的尺度,也为不同年级的交流和互动创造了更多的室外活动场所。